904 三滴眼泪(第1/1页)大艺术家
今天第二更,求推荐,求订阅!
媒体关于“撞车”的影评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其实这很正常,至少不稀奇。每一次有广泛瞩目的电影上映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赞扬的,批判的,看热闹的,完全是一片繁荣景象。如果电影上映之后,媒体一潭死水,这对于电影来说才是一场灾难。
更何况,“撞车”本身就是一部从种族歧视、文化差异出发的电影,这也势必会引起各个群体的关注,争议也就更大。比如说,白人就对于电影关于检察官的描述十分不满,他们可不愿意接受这种**的检察官;比如说,黑人就对于两个黑人小混混颇有微词,他们可没有那么“厚颜无耻”;再比如说,中国人会抗议说电影里所有人都把那一对人贩子亚裔夫妇认成是中国人,但事实上他们是韩国人,因为在电影最后的时候他们夫妻是用韩语交谈的;同样的,韩国人也会抗议电影污蔑了他们的形象……
这些冲突在“撞车”里发生着,同样,也在生活里发生着。大家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奇妙的景象了,电影上才刚刚发生的事情,紧接着就在生活里真实地上演,保罗-哈吉斯对于这种文化冲突的敏感捕捉也就越发神奇起来。
前有“洛杉矶时报”的赞扬,后有“首映”、“娱乐周刊”、“电影评论”等评论的混战,“撞车”这样一部原本没有太多人关注的小成本影片,瞬间就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成为了各方媒体评论的焦点。甚至于,一些政界人物、社会版面也都对“撞车”中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评述。可见,这部电影的确是火起来了。
但是。不同于其他所有媒体的评论,“纽约时报”的尼尔-达西却用另外一种角度解读了这部电影。人。尼尔-达西关注的是人。是电影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种族歧视,不是你的肤色你的种族,也不是你的祖籍你的生活现状。而是“人”本身。尼尔-达西以“三滴眼泪”为题,专门为“撞车”撰写了这篇评论。
“大家看完这部电影。种族歧视的问题肯定在脑海之中挥之不去,一个个‘黑鬼’、一个个对亚裔对阿拉伯裔的歧视,都再明显不过了。的确。人们有权这样理解。但埃文-贝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这其实是一部关心个人心理的电影。对,也许大家都会联想到埃文的心理学背景,但仔细观察一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埃文说得的确是事实。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棘手的问题。或者牵扯太多的罪案,或者是一个疯狂的同事。或者是被羞辱、被剥夺自尊、被夺走财富,但每个人面对困境时的反应不同,这也就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结局。生活的困难源源不断,但重点是在于你如何处理,所以,问题一直都不在于‘问题’上,而是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这部电影有三个时刻让我的眼眶盛满泪水,三滴眼泪,成为了这部电影对于‘人’最好的解读。
第一滴眼泪,是属于锁匠丹尼尔女儿的。丹尼尔为女儿穿上了‘看不见的斗篷’,因为这可以阻挡一切灾难和危险,丹尼尔细心地将并不存在的绳子于女儿的颈前系好,心不由一阵收缩。我知道,善意的欺骗并不能在危险来临时,给予她真正的保护。我预见的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为这个本应该纯粹应该单纯的童话。我开始想象,她会经历怎么样的痛楚,**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当邪恶的子弹真的呼啸而至,当她终于明白现实的残忍,那时候,她的父亲又会是怎么样的撕心裂肺。想到这里,我就已经心痛无法自已了。
当失去一切的商店老板拿着自己刚买的手枪出现的时候,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了。他用枪指着惊慌失措的丹尼尔,丹尼尔却大叫着不让屋里的女儿出来。站在门口的小女儿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她担心地说到,‘爸爸没有斗篷,我有。’接着,她不顾一切地冲出门外。就在她扑到丹尼尔身上的那一刻,枪声响了。
在这一刻,所有的时间都失去了意义。色彩斑斓的童话失去了所有的颜色,变成可怕无助的黑白世界。我的心脏,狠狠地振动了一下,泪水就这样滑落了下来。
曾经让我觉得无法接受的枪声有很多次,‘死亡诗社’里尼尔自杀的那声枪响,‘黑暗中的舞者’里莎玛打伤警察的那声枪响,在这部电影中,汉森失手打死黑人的那声枪响。因为我很清楚,我们都清楚,枪声意味着什么。虽然我们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我还是不希望那一切的到来,紧接而来的死亡气息冗长而冰冷,让我失去了呼吸的自觉,只等待着窒息淹没自己。
丹尼尔疯狂了,他痛苦地嘶吼着,撕心裂肺;他的妻子痛不欲生,瘫坐在地上。商店老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嘴角在颤抖,不知所措。
当丹尼尔在痛苦的呼嚎中,听到女儿天籁般的声音:‘没事的,爸爸,我会保护你。’我没有等到让我窒息的一刻,却等来了泪水绝提的一句话。一支美好的颂歌从我的心底流淌出来,化作眼中荡漾的液体。我已经顾不上嘲笑自己那世故的浅薄。只是把模糊的视线,紧紧锁定在小女孩的面庞上。我知道我已被救赎,在这奇迹中。救我的人,是一位天使。
我无可抑止的哭了,完全无法抑止。我现在还记得,全场观众看到小女儿安然无恙这一幕时爆发的是一股善意的抽气声,而在黑暗中我的泪水却充盈了眼眶模糊了屏幕。这好像是男人的特性吧,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哭出来,再渴望流出的泪都要咽回肚子里去。‘这件斗篷真好!’女儿无辜纯真地说出的这句话却把我的坚强和坚持摧毁得无影无踪。小女孩圣洁的像个天使,即使在黑洞洞的枪口面前。
第二滴眼泪,是属于黑人导演卡梅隆的。导演和妻子面对警察的强权,两个人眼含泪水。却不能做出任何反抗,导演屈辱地道歉。委曲求全。但是妻子却无法体会到他的用心良苦。更无法感受到他身为黑人在这个社会里承受的压力。所以,他爆发了,他对着持枪的警察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怒火,就好像一个一心求死的疯子一样。
当卡梅隆对着眼前的汉森说‘你们到底想要我怎么样’的时候。这个社会的所有压抑都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不止是种族歧视、不止是文化冲突、不止是阶级矛盾。更多是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在生活之中艰难前行的痛苦和艰辛。
当故事结束时,卡梅隆给妻子打了电话。在漫天火光之中。摇曳生辉的火焰在洛杉矶的夜空下妖艳异常。他说,‘我爱你’。她在电话的另一端微笑。没有更多的言辞,但其实他们早已经原谅了彼此。生活太过艰辛,如果没有人一起结伴同行,就太过孤单寂寞了,他们必须学会理解对方。
身后那壮丽的火焰。将所有的灰烬都燃烧殆尽。泪水又再次从眼眶里滑落下来。这一次是什么,感激。庆幸,亦或者是其他,我也分辨不清。我只是感觉到,在卡梅隆和妻子的微笑中,心灵逐渐安静下来,暖提陡生。在经历了生死关头后,他们都更懂得了珍惜。然而,难道非要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才能够学会珍惜吗?生活不可能总是波澜壮阔。如果我们无视平时乃些琐碎的点点滴滴,只怕真到波涛汹涌处,后悔也来不及了。很幸运,导演夫妇还来得及珍惜。我也同样幸运。
第三滴眼泪,是属于年轻白人警察汤姆-汉森的。汉森在这部电影中,代表的是所有观看电影的观众,简而言之,就是社会伦理。当观众走入电影院时,他们需要一个视角,需要一个代表自己进入故事的角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贴近地感受作品。在大多时候,观众的视角都是电影第一主角,而在这部电影中,则是汤姆-汉森。
汉森对于搭档莱恩的举动不屑一顾,他心中的正义在翻滚,因为社会伦理告诉他:这是错的;汉森一怒之下要求更换搭档,但是在上司的强权之下,他却又不敢反抗,也不敢举报莱恩,他只能承认这是个人原因需要,因为社会伦理告诉他:生活是无奈的;汉森说服了同事,放过了暴怒中的卡梅隆,他认为自己完成了救赎,他认为自己解救了卡梅隆,他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因为社会伦理告诉他:人都有犯错、冲动的时候……
汉森代表着观众的视角,以居高临下的正义视角看到发生的这一切,观众能够轻而易举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道德归属。但是,每个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阴暗面,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限早已经模糊不清了。
当汉森警惕地举起了手枪,开枪误杀了黑人混混时,所有观众都会立刻将自己撇清:这不是自己,这只是汉森!因为他们都不认为自己会‘如此愚蠢’。但事实是,汉森之所以会警惕会开枪,因为社会伦理告诉他:黑人和白人终究是不同的。黑人混混的身上,脏兮兮的鞋子、破烂的额衣服、漫无目的的搭车、粗俗的语言水准,这一切,都是让汉森警惕的原因。与其说是汉森误杀了黑人混混,不如说是这个社会的伦理,也就是整个社会的观念让他按下了扳机。
在这一瞬间,汉森那被隐藏在光影之中的脸庞,仓皇、迷茫、胆怯、恐惧……让我的眼泪第三次滑落下来。这才是对人性真正的批判,汉森代表着你,也代表着我,更代表着所有普通人。换做是我们坐在那辆车里,在那个场合下,我们会按下扳机吗?
三滴眼泪,心却始终在微笑,这才是‘撞车’的真谛!”
爆发求月票,求订阅!加更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