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得大学生者得天下!(第1/1页)天皇巨星是怎样炼成的

    “另外,首映礼的准备工作也进行的差不多了,地点就放在京城体育场。除了明星、导演、各大公司和影评人,我们还邀请了包括京大在内的各大高校留校生人,力求在络和大生群体当中先把口碑声势造起来……”宫石磊继续道。

    “为什么要请那么多在校大生?快过年了,大部分生应该都放假回家了才对?”有人提出疑问。

    “春节期间,虽然多数人回家乡过年,但京城留校的大生仍然有几万人。在络时代,地域早就不是口碑传播的阻碍了。微信、微博、千度社区等社交媒体,可以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把观影感受传递出去。”王奈杰解释道。“具体的数据,请宫总监给大家讲讲。”

    用好大生这张牌,是王奈杰提出的建议,保利影业面也相当赞同,双不谋而合。

    作为资深星迷,对于大话西游这部电影,王奈杰还算了解。

    前世很多媒体为了凸显和反衬大话西游的经典,拼命渲染15年电影上映时票房、口碑如何如何扑街,后来却咸鱼翻身,被炒成神作。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也许大话西游未必算神作,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但在当年绝对不算扑街。

    不相信?

    数据话。

    原版大话西游成6万港币,明明是一部电影,却剪成了月光宝盒、仙履奇缘上下两部分开上映。

    上部月光宝盒53万港币票房排名年度总榜第6,下部仙履奇缘票房171万港币排名年度第8。

    也就是这部电影总票房47万港币左右,当然不够收回6万成。

    但是这个票房真的算扑街吗?

    横向对比一下,15年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的是龙哥的红番区,这部电影总投资超过1亿港币,香港票房也才57万,而且还打破了香港影史纪录。

    也就是,那个年代香港的市场容量就只有这么大,来就不够电影回。

    红番区从拍摄取景开始就是在北美,最终也是靠北美市场赚到钱,而不是香港埠。

    所以最准确的法,应该是大话西游这部电影在当年没有达到制作的预期。彼时恰巧星爷的电影11、1、13连续三年都是年度冠军,起点如此之高,制作的预期当然就是破纪录,或者至少也是年度冠军。

    一部电影拆成上下两部,也许是素材太多、时间太长的无奈之举,也许是寄希望于两部分开上映能赚更多票房,甚至兼而有之。

    真相究竟怎么样,只有原版导演人清楚。

    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错了。身穿加颠覆名著的剧情,已经够另类了,还要分开上映。这直接导致只看了上部月光宝盒的很多香港观众压根没看懂,穿来穿去剧情混乱不知所云,自然大骂制作,又进一步影响到下部仙履奇缘的口碑,最终导致票房下滑。

    再回内地。

    15年左右的内地,身还处于发展期。在那个年头,依旧肯掏钱去看电影的至少也是6、7年代的人,普遍经历过某个动荡年代,对87版央视西游记中孙悟空伟光正的形象根深蒂固,自然无法接受大话西游里面的孙悟空形象和穿这种极度超前的元素。

    什么?

    孙悟空居然还能谈恋爱?居然还有自己的**?居然还乱搞笑?

    化垃圾!

    到底,还是缺乏理解电影中种种元素的土壤。

    反而后来放在央视一套、电影频道反复播放,拿下当时段收视率第一!

    这才是电影的受众群体。

    很多人都爱拿大话西游b只有万票房就下映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电影最早是在sh上映,拿下了5万的票房。

    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什么两地会有截然不同的情况,很有意思。

    还有的媒体是从清华等b几所高校在校生开始吹捧、后来经过络进一步放大的,未免太过于夸大清华的影响力。照这种逻辑,无极、时代等片子都应该去公关京城名校才对。

    这部电影在前世几大视频站评论数以百万计,平均综合评分高达分,不是少数群体炒作能够达到的效果。

    以王奈杰自己为例,前世1年出生,直到十几岁的时候才无意中和一群同龄人看到了这部电影,身边的群体普遍觉得好看。这帮人连大都没上过,哪里知道什么水木清华bbs、电影院经典解构?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电影表达的内容过于超前,与当时影院观众群体的观念冲突,导致很多人无法理解和欣赏。能够接受大话西游的颠覆和穿等元素的,其实是8、甚至后这一代人。

    后来一母同源的西游降魔篇上映,已经是13年,8、后都长大了,于是这部有点炒冷饭嫌疑的电影,连破项记录,而这部戏星爷连主演都不是,只是导演。

    这也是经过反复思考、分析和权衡,王奈杰最终选择把大生群体作为口碑传播突破口的关键原因。他拍摄的这一版,去掉了部分略显陈旧的笑料,特效和画面水平重新改进,也是为了适应当前观众的口味。

    与此同时,比起大闹金字塔等竞争对手靠络大v、影评人、化人做口碑宣传,王奈杰和保利影业商定的营销策略和宣传对象更有针对性。

    在前期的路演宣传活动里,他们就把各大城市的高校作为主要目标,首映礼更是邀请了大批在校生。

    时代已经不同了,普通观众对于所谓的权威并没有那么迷信,也许他们不像络大v那样善于侃侃而谈、营销概念,但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喜好。

    他们选择自己用脚投票。

    这也是很多电影会在上映前就雇佣大量水军刷高影评站、购票app评分的缘故,主力观众更愿意相信和自己类似的其他观众。

    “根据我们所作的最新调研和观众观影行为报告,国内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为15岁。观影主力年龄分布在18岁至3岁,占总人数68!其次就是31岁到35岁的观众,占比181。历面,大专、科以上的比例为83。所以结论是,在校大生和往届大毕业生,才是现在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者!”宫石磊把手中的报告摘要一部分,读给众人听。

    在校大生和大毕业生,与互联契合度最高,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较高的消费**。也正是这部分群体,与185年至17年出生的年龄段观众存在高度匹配重合。

    可以,过去十年是华国电影市场的黄金十年,银幕从多块增加到4多块,票房增长十几倍,世界绝无仅有。最根的原因,是观影人次增加了。

    那么,增加的这部分观众主要来自于哪里?

    85后到7后出生的在校大生和已毕业大生!

    十余年间,拥有大教育背景和正在高校习的人数累计接近1亿!按照保利影业下属数据公司保利思创的大数据统计,这些人都有固定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是目前华国电影票房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近几年青春类型电影屡屡创造佳绩,就是因为符合主力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可以毫不夸张地,现在的国内影市,就是得大生者得天下!”宫石磊用力挥了挥手臂,加重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