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抱条腿儿(第1/1页)重生之必然幸福

    ()    “历史上真正出现书籍的年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岳孟一边,一边接过年轻人手里的托盘,“这几卷竹简上的字应该是金到大篆转变的时间节点。”    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狭长形状的竹片,多用毛笔墨书。    册的长度不同,背后所代表的西也不同。    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而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    而他所得的这几卷竹简,长度约有二尺四寸,但里面的西又不太像是经书。    字这西,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演变,很多都简而化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到后来的大篆,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些的,大多也就只能分辨出来是个什么字体,具体意思却无法知晓。    他们家原有几册字对照,只是经过那动荡的十年,早就因为来不及藏匿起来而被损毁了。    “竹简有十二卷,只是年久日长,串联竹简的绳子早就腐朽……”    岳孟把托盘上的布给掀开,惋惜道,“你看,这些竹简有些颜色不同,可却在一册上,想来也是后来随便绑在一起的。我拿到手之后,曾拆开了一册,因为对古字不太了解,其他的也就没拆开。”    当时为了顾朋友的面子,他并不曾出声询问。只是按照时候的记忆对拆开的一册看了一段时间,因为字问题,仍旧是没任何头绪。    这些竹简他们之所以存放至今,不过是因为古人的墓葬习惯,才重视了一些。    他试图找书籍进行对照编整,结果别是书籍了,就是这么多根竹简的再次排列,那也是个浩大的工程。    至于找什么教授,他有心,人家却无力。    那十年动荡,终究是给不少人造成了终身伤害,以前喜欢的西到了现在,别再碰了,就是都不愿意提及……    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他决定把这些散乱无序的竹简给出手了。    “你是辈,我也不糊弄你。”岳孟把托盘放下,“这些竹简你若是买了,也是棘手。不别的,光是排序也足够耗上多年。不过,这些竹简也有好的地,最起码我拆开的那卷上面字体就非常清晰,真要是懂行的人,排列起来虽然也要长时间的耗费,但也不算毫无头绪……”    岳孟着都觉得头疼,排列起来不难,但是每卷书册的第一根竹简的断定估计都得挠破头。    林微点点头,“竹简最下面没有序号吗?”    上次她买了一伟人语录,大概有三四指厚,巴掌大,要价两块五,纸质不错,页码清晰。    “哈哈!”岳孟被她逗笑,“古代人的书籍跟我们现在的不一样,他们没有页码。”    闻言,林微头皮顿时一麻,看着那么一大托盘的竹简,鸡皮疙瘩都掉了一地。    这玩意儿买来她能干什么?    自留?    似乎没啥意义!    送人?    那送谁?难不成要送给李启李先生,或是老爷子?    再不然林老他们?    可这竹简要两千块,他们要是能收下才怪!    而找他们帮忙看这不知道内容有没有意义的玩意儿,她估计也是吃饱了撑的!    “如果是自传,名人还好,毕竟值些钱。如果是史实,对国家历史的修正意义更大。再者是医书籍,那也能造福人类。”岳孟见她有些呆楞的样子,忍不住笑道,“但如果是自我调侃,还不是什么名人,实话,价值并不大。”    “所以,你还要买吗?”    他话音刚落,就见林微重重点了点头,斩钉截铁道,“买!”    岳孟刚刚什么医书籍的时候,她心里就是一跳,这会儿听他问,自然是点头了。    外公冯老爷子一屋子的书籍,古也不少。闲暇之余,他除了医术,就喜欢钻研这些。    不定他们认为价值不大的西,外公冯老爷子反而能找出来点儿什么呢?    刚才没想起来外公,这会儿想,是觉得他和李启李先生或许是最适合这些书籍的人。    甚至真正对比起来,外公反而是最合适的。他经年给人看病,积累的人脉不是李启李先生能比拟的。    不定他一声招呼,一个加强连的兵能将都凑过来帮忙了……    等她买了,就送给外公冯老爷子好了。    “除了竹简,岳叔叔你还有其他西要出手吗?”    林微笑眯眯地看着岳孟,一双好看的眸子微微弯起,嘴角也上扬起一个让人看起来很舒服的角度,“您不要的西,我都愿意接收的!”    最后一个“的”字儿,音调上扬,满含期待。    林老给她的暗示虽然不是那么明白,但结合岳孟的话,她也知道,眼前这一位必定是个大佬级别的人。    人家都伸出了大腿给她抱,她肯定愿意抱上的。    不仅抱上,她还会得寸进尺!    岳孟愣了一下,笑得不行,“倒是有几个。你愿意要,我就给你看看。”    “愿意!”    林微答的毫不客气。    岳孟想了想,跟之前那个年轻人道,“除了楠木博古架第三层第四格的那些,再把我书案上紫薇星斗图案的砚台拿来。”    年轻人一愣,有点不敢置信。    楠木博古架第三层第四格的西虽然贵重,但却有同类中品质更好的,出手也并没有什么。    而紫薇星斗的砚台,那是端砚中的上品,可遇不可求!    端砚素来有“群砚之首“的称誉,为砚中之上品。即便是这样,端砚也可以再分等级,采集端石的地,通常距江滨三、四里处,逐渐升高分下岩、中岩、上岩、龙岩、蚌坑等采石之地。    下岩洞在山底,终年浸水,砚石贵润,所以下岩之质量最佳。    师父书房里的端砚恰好是下岩之地采集出来的,正如《端溪砚史》中的,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这样难得的西,师父就这样出手了?    要不是有外人在,得顾师父的面子,他真想师父你别卖给别人了,我千般愿意给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