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7月4日(第1/1页)重返1977

    184年7月4日是个什么日子?

    看着是个普通的星期四。

    气温三十二度,晴朗、微风,似乎没什么特别的。

    但对于美国人来,这一天却有点不同。

    因为这是“独立日”的纪念日,也就是美国国庆。

    而对京城的旅游行业来,这一天则是顶层设有旋转餐厅的西苑饭店大楼竣工的日子。

    京城自此又多了一家高档的五星级酒店。

    另外对于洪衍武的一部分手下们来,这一天的意义显然更为重大。

    因为这是故宫北门的“人和车厂”和华门夜市两处买卖齐齐开张的大喜日子。

    毫无疑问,这天最先开张的肯定是人力三轮车的买卖。

    但几乎和所有人想象的“开门红”不同。

    整个上午看车的人不少,可一直都没什么做成什么生意。

    就连安杰洛和“媳妇儿”四处转悠搭讪,也没找到愿意坐车的客人。

    结果这二十几号人傻傻的守着那为了尽早开张赶工出来的六辆三轮车,竟然跟做户外展览似的,白白荒废了一个上午。

    这种情形下,自然就有人慌神了。

    “运输队”的这帮子闷头抽了一上午烟,来耷拉脑袋。

    等到快到十一点半的时候,就连负责人“大勇”都有点顶不住劲儿了。

    他就跟“媳妇儿”他们两口子合计,寻思要不要跟洪爷打个招呼。

    看这情形,最好先别让老师傅们再做车了。

    跟着还紧着叨叨,幸好就做出了六辆,冤枉钱花的还不太多,真要是四十辆车都做出了,恐怕洪爷亏大发了。

    可没想到,“媳妇儿”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信心。

    不为别的,关键是洪衍武的判断就从来没错过。

    另外他也实在觉得这三轮车造的漂亮,招人。

    几乎每个看见车的外国人,都会从大老远就指指点点,然后兴高采烈的过来照相留影。

    光凭那个兴奋劲儿,就不似生意要黄的样子。

    所以他安抚“大勇”还早,先别急着下定论,得再等等看才行。

    弄不好得等人家先把故宫转完了才有空坐车吧

    还真甭,“媳妇儿”不亏是“佛爷”出身,脑子灵,心思细。

    这事儿还真让他给着了。

    就在大家伙儿轮换着回车厂子吃午饭的工夫。

    转完了故宫的一些外国人出来了,生意也开始一溜烟的上门儿了。

    现场那个火啊,光凭“奶酪儿”一人根接待不过来。

    她几乎被来询问的“粉脸”给包围了。

    七嘴八舌应付不迭,满头是汗啊。

    这样一来,“大勇”赶紧派人把“媳妇儿”和安杰洛给叫回来。

    你们也被四处去寻摸了,一起车前面谈吧。

    要还是安杰洛这子效率高。

    他是美国人,英语当然溜儿啊。

    又因为是西西里人,也懂意大利语和一点法语。

    再加上在共和国又待了几年,天天跟“媳妇儿”一块厮混着,汉语的基交流也没问题了。

    这样一来,他一个人,不但能轻轻松松能同时应付三拨儿客人,而且还能搞定不英语的欧洲人。

    反过来看,“媳妇儿”这两口子就差着点意思了。

    他们仗着倒腾外汇券的底子和安杰洛聊天练就的口语,用英语谈价钱和日常交流还行。

    可因为介绍旅游路线需要一定专业词汇和修饰性词汇。

    这初来乍练的,他们就有点跟不上劲了。

    这一下午他们两口子费足了吐沫,谈成的客人,还追不上安杰洛一半儿呢。

    当然,最关键的,也是安杰洛的外貌太具有欺骗性了。

    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凭着自身种族优势,这子很容易就能获得老外的信任。

    再加上在美国的时候,他就不是什么好鸟儿。

    歪门邪道外加装孙子,这子他会。

    这样一来,他不但能轻易服老外们选择最贵的路线。

    还经常能靠着自己抹了橄榄油的一张好嘴,“呲”下来随行导游的活儿。

    甚至能跟蹬车的很默契地打配合,变着法讨要费。

    那真是“老乡见老乡,宰你没商量”啊。

    白了,这活儿就跟天造地设为他准备的似的,那干得叫一个如鱼得水。

    不夸张的,这一下午,草草一算,光跑车的提成钱,他就挣了得有一百三四。

    还有五个导游的活儿,他又挣了一百多块。

    但这还不算完呢,刚才不是了吗?

    他还有额外的费分润呢。

    白了,就连车夫们,也不是善茬啊。

    这帮子表面上有礼貌,受规矩,可沾过荤腥的绝不会甘心吃素。

    那骨子里一个赛一个明,滑头,有的事儿不用教给就能会。

    你看,真到了地,或是兜了一圈儿回来。

    该下车了吧,这帮子就开始变戏法了。

    怎么个意思呢?

    敢情他们的肩膀上的毛巾,有半条是提前浸透了水的。

    折叠搭在肩上,干的在上面,那湿的在底下,后背肯定就湿了。

    下车肩上的白手巾再一抹脸,脸也湿了。

    看着就跟蹬车蹬出了一身汗似的,真是让人一看,就透着“辛苦”二字。

    想想吧,老外坐三轮车图什么啊?

    不就是图个新鲜感和趣味性。

    只要他们玩高兴了,这点跟坐趟出租车的车费,其实不算什么。

    特别是作为发达国家的来客,不但来有给费的习惯,还有一种自视甚高的优感和虚伪的善心。

    一看大热天的,车夫伺候他们的这么辛苦,他们心里能过意的去吗?

    这时候再由被称为“欧洲人里的华夏人”的意大利滑头扮好人。

    里应外合、加油添醋这么一撺掇。

    声称车钱单纯是租车的费用,车夫们就只能靠费生活。

    那会是什么结果?

    用京城的话儿,这就叫“起哄架秧子”。

    生生是把这些白里透红、粉嘟嘟儿的“歪果仁”给抬上去了。

    谁外国人不好面子的?都是人,一样!分什么事儿而已。

    看着车夫们“苦哈哈”的样子,这恻隐心一冒,不再额外掏点好意思的吗?

    这样不出意外的话,基上每个车夫都能再捞着一张大票的费了。

    就连最抠门的法国人,如今咱们俗称“法抠儿”的,那也得把手里零钱给了。

    而且掏了钱不,他们还得冲车夫们竖大拇指呢。

    有的还要求合影,备不住回去洗出照片来,还得指着看着,跟朋友家人夸一通呢。

    那真是被懵得滴溜儿乱转的,就跟那挨抽的陀螺似的。

    反正这一下午,安杰洛接的几个活儿是如此,没走空的。

    再算上他坐的车,几乎每次都是三四辆车一起出发的。

    费是不用交公的,拿了归自己。

    这样每辆他跟车夫们三七开,就又得了五六十块。

    想想吧,都加一起是多少钱啊?

    按当时的官汇率13来算,这子的当天收入是一百多美金啊,就属他拿的最多了。

    好嘛,这么算下来,一个月几乎都能顶上俩美国白领的平均工资了。

    而且这才是六辆车啊,供不应求,好些时候没车就谈不了活儿。

    真要是车充足了,那收入不就更没边儿了!

    畅想未来,这子当这个“洋托儿”多来劲啊。

    心里又怎么能不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