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陈琳来投奔(第1/1页)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等李肃走后,吕布安顿好一切,安心入眠。
就在吕布酣睡之际,洛阳城内外却因为他的命令乱开了锅。
吕布麾下都尉陈卫率领五百洛阳籍士兵,成功地把董卓欲祸害洛阳的谣言传遍了整个洛阳城,甚至传到了洛阳周边郡县。
董卓的西凉兵军纪败坏四处烧杀抢掠的传闻本就不绝于耳,只是因为西凉远在千里之外,洛阳市民原来毫不在乎,可有朝一日这帮禽兽要来洛阳了,大家都慌了,一时之间,洛阳城里乱作一团。
很快地,在陈卫等五百多人的有意引导下,很多洛阳人,尤其是那些客居在洛阳的人,都扶老携幼,连夜出了洛阳北门,通过小平津渡口,渡过黄河,搬迁到那传说中大汉治下唯一净土—冀州。
此时的洛阳北面三个城门都被吕布麾下军队控制,三个城门连夜开放,供洛阳百姓出城逃生。
多日前,吕布就让麾下士卒从黄河两岸聚齐五百艘船只,四百船只供洛阳百姓渡河去冀州,另外一百船只则运送吕布这几日在洛阳城内搜刮到的钱物以及采购来的粮食、耕牛、农具,源源不断地往箕关输送。
魏续沿路护送,等把所有物资输送到箕关,魏续返回洛阳,接送吕布另一项任务,而箕关由张辽镇守,等待吕布大军开拔到箕关,两军汇合后再开始往冀州进发。
这一晚的四更时分,皇宫一个侧门处,一辆被黑布蒙得严严实实的马车悄悄开了进去,从上面下来了几个人,在何太后心腹宫女引导下,进了太后寝宫。
————————————————————————————————
一夜很快就过去了,等吕布醒来后,才发现已经日上三竿。自从被闪电劈中苏醒以来,他难得睡得那么酣畅。
也许是睡眠不错,吕布的脑袋从未有过的清醒,就在严牧买来的左伯纸(注1)上刷刷写下了几十个名字,全都是他能回忆起来的在野人才。
自从招揽荀彧等人被他们敬而远之避而不见,吕布原本“揽天下英雄为己所用”的雄心和信心都遭到严重打击,以至于写下那么多名字,他却不能断定那一个是他肯定能招揽至麾下的,他甚至怀疑自己这个镇东将军兼冀州刺史的征召能否把那些人才给吸引过来,要知道这里面的好多人才是即二连三地拒绝公府征召,有些人甚至连大将军何进的征召都给拒绝掉了。
吕布正盯着名字发呆时,帐外传来赤卫队长陆通的传报声:“原大将军主簿陈琳求见!”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一篇檄文搞得曹操满头大汗的陈琳?!
吕布刚从床上起来,趁着睡好后的清醒写了一大堆名字,其实他连鞋子都还没穿好,听到陈琳主动求见,吕布顾不上穿鞋子,披着战袍就冲出了中军帐。
陈琳面白如玉,颌下美髯飘散,手持雕翎扇,昂首站立在小平津大营外,一副镇定自若的名士风范。
陈琳忽见吕布披着战袍,光着脚从大营里冲了过来,一边奔跑一边大喊:“孔璋兄,有你一笔,足敌千军!”
陈琳嗔目结舌,雕翎扇从手中滑落。
他只听说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从没见过会有那个上位者能做得到,连号称最礼贤下士的袁绍也做不到,但这一刻,他看到了,那个头戴金冠身披百花袍总把自己装扮得异常齐整的吕布,听到他来到访,竟然慌忙地连鞋子都来不及穿。
陈琳知道吕布的义父丁原前晚刚被刺杀,吕布前晚通宵没睡,昨晚需要补眠,早上起的自然迟了一些。
若换做其他上位者必定会梳洗打扮一番,他陈琳只能站在日头下面苦苦等待。记得当初他拜见何进时,竟然等了两个时辰。
到了吕布这里,门卫刚一通报,吕布就飞也似地冲出了大营,所谓“求贤若渴”莫过如此。
也许在袁绍等士人看来,吕布此举十分失礼,但在陈琳看来,恰恰是赤子之心。
陈琳原本只是为了冀州的族人考虑,不得已,才投奔吕布,现在他忽然庆幸自己的决定,也许这次不再明珠暗投,死了何进,换来一个更好的主公。
尤其是听到“有你一笔,足敌千军”这样的褒奖,陈琳万分激动,他陈琳陈孔璋何曾从之前那个主公何进那里听说过,又何曾从那个他曾经想投靠的主公袁绍那里听说过。“士为知己者死”,陈琳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陈琳低头纳拜:“陈琳见过主公。”
吕布原本还想着要用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花上几天时间,才能把这个大才子给招揽过来,谁知自己刚才那无心之失,竟然阴差阳错赢得了陈琳的好感,看来这些才子们都是感情冲动型的,只要自己展现出那种赤诚,他们就会被打动,就不会计较那么多出身、利益之类的。
实际上,吕布想错了,陈琳一开始来投奔他,正是冲着他执掌冀州能够庇护陈琳的族人。不过,陈琳是不会告诉吕布这一点的。
吕布连忙把陈琳拉起来,把他迎入中军帐里,让他在交椅上落座。
陈琳对交椅感到很是好奇,吕布便解释了一下交椅的来历:“吕布乃武将出身,因久跪伤腿,不得已才从西域胡人那里拿到这交椅,可供行军之间休息,甚是便利。”
陈琳在历史上能够换三个主公,也是通权达变之人,不是腐儒,对这种胡人传来的玩意并不排斥,在上面坐了一下,很是舒服,便不觉开口道:“主公,能否将此交椅赐给在下?”
吕布微微一笑道:“孔璋,你若能写一文引天下之民皆用此椅,我便给你百把椅子又有何难?”
陈琳稍作思考,胸有成竹,笑道:“这有何难,陈琳马上写来。”
——————————————————————————————
注1:蔡伦死后八十年,在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字子邑,东莱掖县(今莱州市)人。左伯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在精研书法的实践中,感到蔡侯纸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就与当时的学者毛弘等人一起研究西汉以来的造纸技艺,总结蔡伦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同是用树皮、麻头、碎布等为原料,用新工艺造的纸,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光亮整洁,适于书写,深受当时文人的欢迎,被称为“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并称为文房“三大名品”。精于书法的史学家蔡邕则“每每作书,非左伯纸不妄下笔”。泾县胡韫玉《补学斋丛刊》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