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蔡邕有请(第2/2页)三国小兵之霸途
来就是放荡不羁的人,哪会在乎这些细节?有吃有喝,咱们去混着便是了。”
“哈哈,也对,那便走。”
董卓进京,得知蔡邕已经回京,而且,董卓也知道,蔡邕在一些真正有才学的学者当中,其声望非常之高。他董卓也知道,自己在京城之中,甚乎便没有什么的根基可言,他想着,如果能够得到像蔡邕这些,在社会上有着极高名望的人支持,那么对于他董卓在京城里的日子,也会好过很多。
所以,他便请蔡邕出仕,官复原职,为蔡中郎。蔡邕自然也知道董卓不是什么的善良之辈,也早便听说过董卓的凶残之名,他初时是不肯答应的,但是后来,董卓再三要胁,这才逼得蔡邕不得不在董卓的举存之下出仕。
董卓在明里,表面上摆出一副对蔡邕非常器重的样子,凡是对蔡邕言听计从,如此一来,朝中百官,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都以为蔡邕已经投向了董卓,现在是董卓的人。但谁知道?蔡邕这一次被董卓逼着出仕,只是出于夫奈之举。
也因为蔡邕受到董卓的看重,以致使他在朝中百官当中,深受到妒嫉,后来,在董卓被吕布干掉之后,蔡邕也很快被祸及,终被人所害身亡。
实际上,说到真正的文学上的造诣,刘易觉得,三国第一人应该便是这蔡邕。荆襄之间的许多名士,如庞德公、水镜先生他们,刘易也都觉得,单论文学上,他们不及蔡邕。但论到杂学上,或者是一些比较适应时代的时物上,蔡邕不及他们。
这个蔡邕,刘易一直都很看重,以前,只是没有什么的可能把他收归己用,所以,也只是仅派了几个义兵在暗中跟着蔡邕,在暗里保护着他一家人,并没有正式的向蔡邕伸出过橄榄枝。
刘易的心里非常明白,像蔡邕这样的当世大名士,他们的心里,自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孤傲,一般情况之下,他们是绝对不可能原因屈居人下,更加不可能拜认什么的主公的。在他们的眼内,估计除了当今皇帝,别的,都是臣民。
所以,对于蔡邕,绝对不能单纯的说收他的问题。像卢植等朝官,也是绝对不可以说要把他们收为己用的。对于这样的名士,只能用骗,将他们骗得甘心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