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1(第3/3页)三国之温侯重生

,于是牛辅、樊稠两人商定各自另一处兵马分别驻守天水和城外大营,这样虽然暂时解决了城市人口容量的问题却也是酿成了今日之祸,试想牛辅樊稠若是合兵一处握成拳头吕布有何以寻得机会各个击破?听了郝昭所言,牛辅当即大惊失色连忙传召斥候进城相见。

    得牛辅传令郝昭转身退下,不多时同牙门将军王凌带着那斥候进入太守府。牛辅见那斥候满身是血,心头的不安越发的强烈起来,于是不顾那斥候尚未行礼,连忙张口问道:“免了,快说说大营中现在是什么情况?”那斥候闻言,遂跪倒在地道:“禀报将军,末将并非斥候而是樊稠将军副将,您走后不久胡封突然带着卫队冲进营帐同樊稠将军同起手来,樊稠将军处处留情他却痛下杀手,结果……”说到这里,那副将忍不住大哭起来,急的牛辅站起来双眼血红的问道:“结果怎么样,快说?”副将大哭道:“樊稠将军被杀了,我们杀了胡封副将伍习,但是胡封狂性大发我们不是对手,法正先生担心粮草有失一直带着卫队镇守后军大营,他名末将快马加鞭赶往天水报信,请将军速速返回大营主持大局!”牛辅和樊稠自**好,自己洛阳兵败又是樊稠千里传书在董卓面前苦苦相劝才保住自己一命,此刻听闻樊稠被胡封杀了,顿时大怒道:“胡封,我不杀你,誓不为人!”此时身边副将王凌上前劝道:“将军,此刻大营群龙无首,您可得尽快啊,那几万石粮草一旦毁在胡封手上咱们还如何守城啊!”

    王凌(172-251),三国时魏大臣。字彦云,太原祁(今SXQ县人。汉司徒王允之侄。李傕、郭汜杀允,他逃归乡里,举孝廉,为发干长,迁中山太守。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文帝即位,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以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齐王曹芳正始初,为征东将军,二年(241),击败吴将全琮,进封南乡侯,迁司空。嘉平元年(249),任太尉。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事泄,服毒死。王凌,字彦云,太原(并州)祁人,是主持杀董卓的汉司徒王允的侄子,他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曹睿死时,他为征东将军假节督都扬州军事,曹爽对他积极拢络,由于他破吴有功,把他提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又被提升为司空。司马懿诛曹爽,王凌心生不满,与其侄兖州刺史令弧愚阴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司马懿最初也不知道他们的诡计,也对王凌积极拢络,在高平陵事变后,提升他为太尉。当初司马懿曾问蒋济:“王凌之才如何?“蒋济答:“王凌文武俱赡,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于是司马懿也对王凌有一丝戒心。据史书记载: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叔父允,为汉司徒,诛董卓。卓将李傕、郭汜等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凌及兄晨,时年皆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在青州。是时海滨乘丧乱之后,法度未整。凌布政施教,赏善罚恶,甚有纲纪,百姓称之,不容于口。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初,凌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凌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事,勿为祸先。“其十一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二年,荧惑守南斗,凌谓:“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三年春,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大严诸军,表求讨贼;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GD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宣王遂至寿春。张式等皆自首,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进弘、华爵为乡侯。广有志尚学行,死时年四十馀。

    如今王凌身在董卓军中担任牙门将军是在受了当朝司徒叔父王允的差遣,要知道纵观整个三国时代演技最好恐怕就要数王允每日身处屠刀之下还能气定神闲的拍董卓马屁把他哄得不要的不要的最后死在了他手上,就算是一代奸雄曹操也看出王允对董卓到底是真心辅佐还是怀匕在胸。早在董卓废立少帝之初王允便在暗中安插侄儿王凌到董卓手下担任军官,他本人在公开场合也摆出一副拥护相国的姿态,在吕布光复洛阳之后王允第一时间找到吕布告诉了他有关侄儿的事情,吕布会意于是在从次日凌晨辅佐汉少帝刘辩重新登基的当天便当场下令将司徒王允押入大牢并且故意将王允在昨夜率家兵勤王的事扣成了协助敌将牛辅突围,一时间王允成了叛国的对象遭受千夫所指,不过身在董卓军营李傕麾下担任校尉的王凌倒是因此被董卓大为褒奖,亲自升任他为牙门将军统帅两千兵马作为先锋跟随李傕一起趁着返回甘凉的道路尚未完全被堵死返回甘凉,在返回长安的路上王凌遇到牛辅,言明事情经过后当即便被“感恩戴德”牛辅挖了过去,此后王凌一直在牛辅手下任职直到今天。

    眼下早就和法正接头多日的王凌早已经了解了吕布的全部计划,敬佩之余也使出浑身解数准备配合成廉、曹性夺取天水。报仇心切的牛辅未经多想立刻点起一万骑兵出南门直扑天水大营,因为斥候已经说了此时营中大乱我军部众敌我不分自相残杀者不计其数,牛辅担心带过去的人少了控制不了局面,在王凌的煽风点火下留王凌、郝昭镇守天水自己抄起兵器就要冲去,一旁郝昭连忙上前拉住苦苦相劝道:“将军身系天水重任,千万不可草率行事,此时就算失去了城外大营,我军城中尚有三万余人守城足以……”话音未落,恼羞成怒的牛辅抡圆了鞭子奔着郝昭就是一鞭子,尽管郝昭吃痛,却依旧紧紧攥着牛辅战马的马缰苦苦劝道:“将军,您就算是杀了末将,末将也要把话说完,如今武威马家、吕布合兵一处眼下早已经密布甘凉,我军这一番内乱他们一定会得知,万一他们趁虚袭击天水该如何是好,我军又得罪了金城韩遂,如若韩遂引军来攻又该如何?”牛辅闻言,怒道:“马超与韩遂有杀父之仇在身绝对不可能联合,因此我军是韩遂唯一的救命稻草!你还不明白么?”随着时间的流逝牛辅心中很清楚天水大营中正有越来越多的士兵死亡,他们都是自己的心血,自己必须尽快赶去营救,不过眼下郝昭拉着自己迟迟不肯撒手,难道……回想起在洛阳那些大臣们趁机起兵造反,牛辅不禁开始怀疑其郝昭来,只可惜郝昭虽然精于军事却是个直性子,几番耽搁下来,牛辅当即下令王凌把郝昭押入大牢,自己独自肩负起守卫天水的重任,郝昭一边挣扎大呼道:“将军三思,天水存亡全都在将军一念之间啊!”

    本书创作背景全部都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无奈前三国时期记载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太少笔者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满足各位看官的进行杜撰修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肯定会创作不足之处请各位看官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