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规划(第2/2页)续南明
众人都是吸了口气,水稻亩产一石五斗,冬麦一石?
果真如此,那就是天降祥瑞啊!
大明精耕细作,若在江南,曾有亩产稻谷三石,春花一石半的极熟之地。
但那田地是什么地方?都是桐乡、昆山等地供应皇宫与百官食用的“白粮”产地,很多江南的普通地,稻谷能亩产二石,麦一石都非常好了。
放在江北,水稻亩产能有一石,亦是偷笑。
杨相公却说,就在这睢宁、邳州,水稻的亩产要达到一石五斗?
这真的可以吗?
同时杨相公刚才说啥,“甲肥、临肥”,那是啥肥?
俺们只听过农家肥。
杨河的小棍,放在开垦田地两万亩的数据上沉吟,他准备从周边村寨招募耕田队五百人,约负责新安庄与焦山庄的三万亩田地,一人约负责六十亩地。
这个人手其实是很臃肿的,若在后世,那些种粮大户,特别那些米国大农场,一人最高耕种记录是一万八千亩。
当然,那是纯机械化的结果,这个时代不能比。
北岸田地不缺,盐碱程度也比南岸会轻一些,但要有好收成,水利建设就非常重要,否则就算河流湖泊近在眼前,一样是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旱闹的结果。
要排灌得利,就算两万亩的水稻田与麦田地,这当中投入的资金银两,怕也不会少于万两之多。
还有非常重要的肥料,钾肥与磷肥。
作物缺少钾肥,就会得软骨病,易伏倒,常被病菌害虫困扰,这肥料倒好办,草木灰充分燃烧后剩余的灰便可。
关键是磷肥。
附近虽有磷矿,但一来自己没有开矿技工人手。
二来处理磷矿石,需要用到大量的硫酸,工业制成磷肥还是罢了。
就用动物的骨头吧,特别是海鱼骨,该布局海州那边,大量收购腐烂的鱼类了。
暂时自己的手没那么长,就联系波涛汹涌那边,想必她很乐意接这个长年稳定的大订单。
海州的渔夫渔户们,想必也非常乐意将平时视为垃圾的烂鱼烂蟹贩卖出去。
所以公屯所下,该设一个肥料厂。
又种植水稻,最怕虫害,到时该设一个农药厂。
不过最关键还是银子。
有银子,才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
他也没兴趣搞分田到户的低效率举措,生产力太差,对抗灾害的能力太弱。
杨河准备搞大农场,将麾下都培养为军人与产业工人。
观新安庄民,几个月的食堂吃下来,也没人有兴趣建议杨相公分田分地。
毕竟单人独户,谁有这个能力兴修水利?
没有水利,如何种植庄稼,恐怕全年辛苦之后还要赔本,吃不饱穿不暖,哪有现在安逸?
现在大明到处都是荒地,也没见几个人去开荒,唯见不断的抛荒。
一个真理,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未完待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