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田月桑时(六)(第2/3页)大明望族
慌忙用袖子狠狠擦了一把脸,似怕满脸涕泪让皇上看着腌臜一般,然后才心抬起头来,“万岁爷,奴婢,奴婢……”
“大伴陪朕这许多年,大伴是何等人,朕会不知道吗?”寿哥幽幽道。
刘瑾忙作感激涕零状,叩首口称谢皇上知遇之恩,可心下却是发沉,这话其实颇为含混,可并没赞他刘瑾忠良,看来皇上心下还是有气的。
“想想当日宫之中,你,张大伴,高大伴,还有……”寿哥似是一顿,随后声音陡然冷上几分,“丘聚。”
尽管这个名字很快就滑了过去,寿哥又继续起“谷大用、魏彬……”等人。
但刘瑾还是伏得更低了些,心下不断咒骂丘猴子咒骂胡节。
好像数完了人名,回忆也就到了头,寿哥轻咳一声,道:“大伴庶务繁忙,操劳辛苦,门下良莠不齐,有所疏失也是难免,朕相信大伴能妥善处置了。”
刘瑾忙道:“谢万岁爷体恤!奴婢必当严惩这起子不法人,以儆效尤。日后再有授外差者,必当严查严管……”
他又滔滔不绝好一番应答,把之前张与他出的对策大半讲了出来。
也不知道皇帝听进去多少,半晌才听寿哥嗯了一声,似乎是漫不经心道:“大伴若有忙不过来的,交由旁人帮衬一二便是,大伴腾出手来,也当清一清门下,那些德不配位的西,留着倒牵累了大伴。”
刘瑾后背一僵,强挤出笑来,应声称是,后半截的对策也不必讲了,只呐呐的表起忠心来。
寿哥随意点了点头,转而满脸阴沉,道:“张吉这厮,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挪圣人庙宇银!朕看,张家人以后不必再进科举了。”
曾子被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在儒家也是地位尊崇。
张吉用自家银子贿赂上官罪责还轻,若是动库银以公谋私,获罪虽重却不祸及子孙,可打主意到了儒家圣人庙上,落个不敬圣人的名声,那便是自绝于仕林了,即使没有寿哥这句话,张吉的子孙在科举路上也是难了。
而有了寿哥这句话,那就是绝了他子孙未来所有的指望了。
若是焦芳在此,或许能开脱两句。但刘瑾是根不会在乎一个张吉死活的,便连连应是,皇上圣明。
听得寿哥又道:“山这些获罪官员,挪用官银、贪渎、不恤百姓,所罚没的家产,便由山自留赈灾吧。听闻今年山又有旱灾的苗头?”
“山地奏报,今春仍是少雨。”刘瑾又忙伶俐道:“虽然那人攀诬奴婢,但也确是奴婢失察,该当受罚的,奴婢自请罚米两千石输山,既是万岁爷赏奴婢改过之机,也多少能为山百姓做些善事,为万岁爷分忧。”
寿哥脸上终于露出个笑容来,虚点了点刘瑾,道:“还是大伴知朕。”
刘瑾觑着皇帝脸色,见了这笑容才放下心来,微微松了口气。
这套罚米输山自然也是张所教。
胡节这桩案子,虽牵扯到刘瑾,但没有实证,刘瑾是不会获罪的。刘瑾又实打实是没拿到银子的,只要他在皇上面前先退一步,又为皇上分忧,皇上就是先前有气也当消了。
罚米输边是刘瑾的一项重要政策,但一直颇受非议,此次刘瑾自请罚米,也算是以身作则,看日后谁还好意思跳出来嘴。
至于这点子粮米,莫刘千岁豪富不放在眼里,就只消传个话出去,有的是人争着抢着为刘千岁料理了,又哪里用动刘千岁的银子。
见皇上果然不恼了,刘瑾心下暗道张果然有才,盘算着日后还要多多依仗张出谋划策才是。
这边该唠的唠开了,皇帝就表示要去校场骑射,刘瑾倒是想伺候一回,皇帝却并没有应下,勉励了两句让他回司礼监好生理事去了。
刘瑾告退出来,只道皇帝会叫钱宁伺候弓马,还特地叫内侍去找钱宁传话,让钱宁在皇上高兴时再敲敲边鼓多夸夸他,他今天这事儿就算圆满过了。
只可惜,皇帝并没有叫钱宁到御前。
校场上,恭候圣驾多时的乃是张会。
英国公夫人是去岁四月底没的,张会不是承重孙,只一年孝期,如今已是快除服了。
寿哥瞧见他便是一乐,也不下马,扬声免了他的行礼,双腿一夹呼喝一声,胯下马匹已飞驰出去。
张会跟他久了自知圣意,便立时翻身上马,紧紧相随。
跑出一段路去,寿哥才一勒马,回首笑向张会道:“怎的,是兵械局有什么新玩意儿出来,还是,为了沈瑞被弹劾的事儿?”
张会虽因守孝丁忧交了京卫武的差事,但因着沈瑞的连襟李延清在兵械局,彼此关系亲近,他还是会常看看一些兵械制造进度,参谋些点子。
寿哥知道后,偶尔也会招张会来问问一些军械的事,且对一些军械改良也有自己的想法,常常通过张会的口传到李延清那边,让他们尝试制作,再由张会反馈效果。
腊月正月里,长宁伯周彧、庆云侯周寿先后离世,他们是周贤母亲的亲舅舅,周贤便也有三个月的孝,京卫武的差事自然也交出来了。
寿哥并没有寻人顶上,而是让蔡谅暂领,又让张会多照应,张会跑京卫武便跑得更勤了。
故而寿哥有此一问。
张会笑道:“万岁爷料事如神,句句命中,臣都不敢了。”嘴里着不敢,却仍是道:“臣是为着沈二这莽撞子来的……”
寿哥哈哈一笑,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虚摆了摆手道:“沈二没事儿,这点子事儿朕还信不过他,派他出去干嘛?”
张会忙道:“皇上圣明!”面上又露出些不好意思来,讪讪道:“看来莽撞子得是臣了。”引得寿哥一阵大笑。
八仙驿站都在张会手中,沈瑞这边密折上京,那边自然也写了一份密信给张会。知道了前因后果,便是外头再怎么弹劾,张会都晓得皇上不会问责沈瑞。
只是,他不能让皇上知道他知道,而且,他也是想确认一下皇上的态度,故此急嗷嗷的请求陛见。
寿哥大笑一场,笑罢却又叹一声道:“你倒是古道热肠。”
转而移开话题,他道:“月底除了服,你便赶紧给朕滚去京卫武操练去!周贤就应了这个名了,忒贤了些,操练很不成样子,这三两个月又耽搁了。今年五月节的龙舟,朕都没兴致看了。”
张会原还有些为自己起复之后的差事挂心,虽看周贤丁忧后皇上的布置,京卫武是给他留着的,但其实周贤孝期短,和他是脚前脚后除服,到时候职缺归谁,还真不好。
周贤在京卫武时日尚短,虽无大功,却也没甚过错,且身这个职缺也是皇上用来安抚周家的。
不想今日能得皇上这样一句,那就是金口玉言京卫武又交给张会了。他这一颗心总算落到肚子里,登时神大振,心下感念皇帝,立时翻身下马叩首谢恩。
寿哥嗤笑一声,道:“甭来那些虚礼,好生给朕练兵便是报答朕了!”因又问了兵械局那边。
张会答了进度,又道:“沈二那边还来信问了,想在找两个懂些水利的去山给看看。他得了部农书,有些架水车的法子,想寻明白人给试试,若是果然好用,也好刊印了送进京中来。”
寿哥点头道:“他是个干实事的,朕没看错他。这事儿,你去办吧,朕若下旨,将来指不上多少人开口问朕要这要那呢。”
张会连忙应下。
寿哥想了想,忽道:“山这案子前后你都听了吧,朕想,把虎头调到德州卫去。”
张会愣了愣,思量片刻,摇头道:“皇上既问臣,臣就实话实,虎头,不适合德州的位置。”
高虎被寿哥派到鲁南曹州一带剿匪,这伙儿匪徒就不太成气候,叫他过去就是为了给他镀金的。
如今有所斩获,寿哥便急不可待想将他提拔起来。
胡节案中,德州卫上下为张吉运银子,自然难逃其罪。
尤其锦衣卫还侦得,德州左卫一个的千户贼胆包天,还妄图偷天换日骗走这笔巨款,赖在同僚身上不,还想让安德知县补窟窿。
一个知县,竟然能有这么厚的家底来补这么大的窟窿,实在出乎寿哥意料。
这千户最终自然没落好结果,处以军法斩立决。知县也同样被问罪,双双抄没家产。
而就这两家抄出来的银子,就够今年往辽派的军饷了。
寿哥既是恨极,却也不免动了安插自己人在其位的心思。
德州卫这次大清洗,空出不少位置来。
“虎头是个憨实的。”寿哥自己也叹了口气,高虎这个性格,去了德州肯定被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下。但若是……“若是罗克敌一起派去……”
罗克敌是高虎刚入锦衣卫时就认的师父,一直照应高虎,为人又圆滑,也入了寿哥的眼,进了豹房勇士,这次被派去给高虎保驾护航。
张会觉得罗克敌倒是适合德州的位置,只是寿哥对罗克敌的信任那是及不上高虎万分之一的。
但总不能把罗克敌捆在高虎身上一辈子,罗克敌聪明得紧,不可能甘愿一直辅佐高虎,一旦他反噬,高虎也一样渣子都不剩。
张会想了又想,还是向寿哥道:“皇上恕臣直言,臣只恐,虎头懵懂,那样的地却又将罗克敌的心养大了。”
寿哥沉默片刻,长长叹了口气,道:“朕再想想……”
两人再未谈国事,倒是痛快的赛了两场马,正待立了活靶比箭时,那边刘忠来报,张太后遣吴德妃来西苑“送鲜果”了。
寿哥翻了翻眼睛,扫兴的丢下弓箭,嘟囔了一句没人听得清的话,吩咐左右道:“罢了,回去更衣。”又指着张会道:“你且去吧,有什么事儿再召你。”罢被一众内官侍卫簇拥着回太素殿去了。
张会恭送了皇上,由刘忠亲送他出西苑。
路上张会嘴唇翕动,声道:“多谢您从中斡旋,我这就回去给瑛大哥递个信,让他安心。”
刘忠微微一笑,低声道:“我却不敢居功,恒云圣眷正隆,并不用我多嘴。”
顿了顿,他警惕的看了眼四下,又飞快的低声道:“既你是要去见沈瑛,便多添一句,寿宁侯在给沈瑾谋起复求到了宫里。”
张会立时明白太后巴巴的叫吴德妃过来做什么。
沈瑾已经除服了,却还没有到京,想是在上京路上。寿宁侯张鹤龄这么着急谋划,只怕也是因着国子监、翰林院此番变动吧。
张会也不去想那许多,再次谢过刘忠,匆匆出宫,往沈瑛那边递了信,又去寻李延清让他给沈瑞找懂水利的工部吏、匠人。
直忙了两天,敲定了去山的匠人人选,张会要与沈瑞回信时,听了宫中下旨,庆云侯周寿长子周瑛、长宁伯周彧长子周瑭袭爵。
早在去岁腊月长宁伯周彧过世时,周家就为周瑭请旨袭爵,淳安大长公主因与周家交好,也曾帮忙往宫中和。只是这旨意一直不曾下来。
而隔日,宫中再度下旨,升锦衣卫指挥佥事周贤为山德州左卫指挥使,命其除服后即上任。
作为重庆大长公主唯一嫡子,周贤身上原就有荫封的指挥佥事衔,只是一直没有实缺。
接掌京卫武时并未升他官职,如今外放,升上一级原是寻常。
只不过这个时机,这个位置,这前后两个旨意,不免耐人寻味。
京中官场又最不缺迎合上意的聪明人……
京城西南,阜财坊,沈瑛宅邸,内书房
这次有人弹劾沈瑞邀买民心等等,沈瑛沈兄弟虽早知道原委,但他们并不如沈瑞、张会这样对皇上有信心。
尤其胡节案皇上震怒,沈瑛兄弟很怕皇上一时迁怒,也发落沈瑞。
直到张会从西苑回来送信到沈瑛家里,两兄弟这才放心,又谋划着如何帮衬沈瑞。
沈在读书上少了些天分,虽靠着日复一日苦读终是中了举,但是想再进一步也是艰难。对此五房母子都心知肚明,沈自家放弃了,沈瑛便也不逼迫兄弟。
不科举又不是不做官了,大明底层官员不少是举人出身的。
明初时举人为高官的也不在少数,只是仁庙之后,进士多了,举人为官基上最高止于四五品了。
但实话,四五品官已是不了!
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成二品三品的,多少状元榜眼做一辈子官也不过是四品翰林士罢了。
出孝后沈瑛一面为自家起复奔走,一面也仔谋划着为兄弟捐个知县、县丞之类。有在京为官的嫡亲兄长和与高门联姻的族弟,沈在地上也不会受欺负。
沈自己其实对当官兴趣不大,倒是因着帮二哥沈琦打理过一阵子族务,而颇爱处理庶务。
原这次沈瑞去了山,沈就十分想跟着去的。
只是早在沈瑞外放的旨意下来之前,沈这边官缺就已有了些眉目的年前沈瑛就托好了人情,便是不为官缺为着中人的脸面,沈也不能断然撂下京里跑去山的。
且登州那边有陆家,无论商事还是地人脉上,沈都不如陆十六郎熟悉,沈家在京的族人也要跟去山的,如此更无沈用武之地,所以沈才打消了跟去的念头。
沈瑛更言道:“你与瑞哥儿从一处长大,关系亲厚,你想帮他之心我如何不知?可若只是为瑞哥儿跑腿,一管事下仆足矣!你既要相帮,就要自家做出一番事业来,到时在地上互通有无,在朝堂回护声援,才是你当做的,才不枉你读这许多年书!”
沈也不由惭愧,应下要好好在地上历练。
如今沈瑞在登州大展拳脚,两兄弟便是商议着,给外放的沈想选个能帮衬到沈瑞的地。
先前是想着就近在顺天府或者河间府寻一处,静海、宁津等县都有缺出来,离京城近离海不远,日后登州开海,有什么消息可以直接自海上送来,周转入京,要快上许多。
而今,沈瑛却是想着往淮安府寻一寻。
倒也不是现在官缺一抓一把由着他们兄弟挑拣,但确实因着京察,又有大佬们斗法,中低层官员变动还是颇大的,可选择的余地也大。
“南船北上,总要有一处落脚补给,少不得要停靠在居中的淮安府。我寻淮安籍的同年打听了,海船多在庙湾出海。然庙湾属山阳县,附郭府城,且又有漕运,这样的位置只怕不好谋求。”
“相邻的安县多有水患,去了怕也是要日日愁赈灾。”沈瑛提笔在纸上简单勾画,向沈道,“还是盐城,或往北赣榆县,要好些。”
沈道:“哥也多打听打听粮米。登州缺粮,瑞哥儿虽有诸多举措,但是这一两年山大旱,登州想自给自足怕也是难。若是海路开了,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